最近几天,安徽、皖江这几个词火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11家中央媒体以及沿江11省市媒体的“长枪短炮”都瞄准了过来,安庆、铜陵、马鞍山、芜湖、池州等几个沿江城市频频露脸,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是“大江奔流”到安徽了!
8月7日,顺江而下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抵达安徽,100多位媒体记者用两天时间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最美皖江经济带,反映安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要求的生动实践。一篇篇精彩的报道相继刊发播出。
比如《人民日报》8月10日头版《环保定下高标准 产品迈向中高端 长江边上探“有色”》,报道了铜陵有色在资源短板和环境压力面前,通过工艺升级、科技创新、环保减负等一系列手段,产品走上了中高端的路子;当日5版《让长江容得下“江豚之重”》的报道,提出“有心保护、有序保护、有效保护,今日长江才能容得下江豚之重”。8月12日《人民日报》2版以“水清岸绿过池州”为题,报道了该市百荷公园、红河、秋浦河通过清淤、植绿、注入清净水体等治理手段,恢复了清水绿岸,增进民生福祉。8月13日5版《打破产业升级的“纠结”》通过对安徽芜湖中车庞巴迪公司这家中外合资公司的成长,提出“唯有既着眼长远谋划,又脚踏实地推进,才能真正打破产业升级的“纠结”,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8月7日《安徽马鞍山:山水诗都 人文长江》报道了马鞍山正以绿色为本底,全力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长江边黄梅调——戏内戏外品长江》则以文化的视角,用黄梅戏唱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安徽堵疏结合整治长江非法码头》则报道了安庆市深入推进沿江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工作,从长远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水路通道问题。8月8日,新华社又相继播发了《一场16年的水源环保博弈 芜湖油品码头搬迁记》《探访中国声谷:AI带你“话说”长江》《安徽马鞍山:生态腹地 追逐大江》三篇稿件。
《光明日报》8月8日3版以“一湖九河清水流”为题,报道了安庆市实施水系综合治理“一湖九河”项目工程带来的巨大改变。8月9日《水清岸绿产业优》稿,报道了芜湖市着力打造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污染治理和岸线复绿,恢复长江原貌,实现了水清岸绿产业优。
《经济日报》8月9日通过《安徽铜陵市加快绿色转型——水清岸绿产业优》《守护“八百里皖江”碧水东流——安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纪实》《昔日“临江不见江” 今朝“拥江又亲江”》《着力构建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等稿件,报道了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皖江地区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持续显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8月8日、9日相继播发了“长江日记”《根治非法采砂任重道远》《生态经济护航人》稿件,报道了我省池州打击非法采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安庆通过林长制,进行网格化管理,把护林管绿的责任压实到人,让生态经济有了护航人。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8月8日播发《安徽:八百里皖江奔涌创新潮》,报道了我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立足沿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当日,央视网又以“安徽:覆盖山河林田 全方位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为题,报道我省在新安江流域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成功后,正在空气、森林、湿地、耕地等多个领域全面推广、复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8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安徽:以“林长制”换来林长治》稿件,报道我省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并重,率先在全国实施“林长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难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等央媒8月8日、9日播发《安徽铜陵:保护长江中的“微笑精灵”》《围观长江的微笑——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江豚》《打击长江沿线固废倾倒需要多省市共同努力》等稿件;中新社8月9日、10日播发《安庆:由“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让长江容得下“江豚之重”》稿件,聚焦我省改善长江沿线环境,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青年报》8月7日3版刊发《“捕鱼人”变身“护豚人” 一年巡护4万余公里 13名长江渔民的成功转身》,报道了安庆13位渔民通过变身“护豚人”的职业转型,用行动警醒着非法捕捞者。让江豚不再重演白鳍豚的悲剧,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中来。8月9日,该报3版《安徽池州十处黑臭水体是怎么变清的》稿,报道了池州市通过清淤、植绿、生态补水等治理手段将清溪河、红河等十处黑臭水体变成市民漫步的景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高汉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