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小小说精品系列》新书首发式在郑州举行
日期:2018-9-21  新闻来源: 古井集团   浏览[2722]

     9月1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小说选刊》、小小说电台联合主办的“《小小说精品系列》新书发布会”在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举行。

发布会由蜻蜓FM总经理王治纲主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挂职)、著名作家鲁敏,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小小说精品系列》责任编辑脚印,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副院长墨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鱼禾,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刘军,《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总编辑任晓燕等与现场读者进行了分享和互动。

名家、名编、名社联袂互动,打造精品

《小小说精品系列》第一辑于今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为龙头,共收入六位作家的作品集六部,分别为:冯骥才《俗世奇人》、孙方友《老店铺传奇》、聂鑫森《湘潭故事》、杨小凡《药都人物》、张晓林《夷门书家》、相裕亭《盐河旧事》。其中,《俗世奇人》(足本)自2017年出版以来,累计发行超过70万册,并刚刚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该系列图书由《小小说选刊》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工作室”联袂打造。

《小小说选刊》创刊于1985年,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规范和推动小小说文体的发展。图书主编任晓燕是小小说传媒《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总编辑,策划编辑秦俑是《小小说选刊》主编,两人均是小小说的资深编辑。责任编辑脚印是“脚印工作室”创始人,由其策划编辑的《尘埃落定》《暗算》《历史的天空》《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等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出版契机:小小说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揭晓。冯骥才小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获短篇小说奖,这是小小说正式纳入鲁迅文学奖后首次获奖。

评选揭晓后,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挂职)鲁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届短篇评奖中最大的惊喜是小小说,参评作品整体水准优秀,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更以俗雅融通、拈轻成重的经典之魅为小小说赢得鲁奖开评以来的破题首奖。”

20年来,冯骥才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鲜有作品问世。2014年,他又重新把小说拾起来。他说:“《俗世奇人》是我返回文学后的第一本小说集,它让我找回了读者,这是我现在最美好的文学感觉。”

笔记体小小说主力阵容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图书作者代表杨小凡、张晓林、相裕亭等出席了发布会,畅谈创作体会,分享创作心得。著名作家鲁敏、乔叶、墨白、鱼禾,著名评论家刘军等就这套图书出版的意义、价值开拓以及当下小小说文体的创作及影响等做了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小小说精品系列》第一辑是中国当代笔记体小小说主力阵容的第一次集体亮相,这套图书多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以水陆码头天津卫、古城夷门(开封)、古城湘潭、古城陈州、药都亳州、入海之口盐河为舞台,有庙堂有江湖,有达贵有走卒,有平民有高士……六部作品风格迥异却又内在气脉相通,多方位展示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文生态、人情征候、精神现象,以文化视角烛照传奇人生,用小小说再现属于清末民初的精神气质。

中学生应该适量阅读一些优秀的小小说

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各大高校编写的《基础写作教学大纲》,都将小小说阅读列入当代小说欣赏单元,而且还将“试写小小说”也列入大纲。大中学生能阅读小小说并尝试创作小小说,已成为大中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历年中招高考的语文试题也上百次地将小小说选作阅读理解文本,小小说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小小说精品系列》第一辑的作者中,冯骥才的《刷子王》《泥人张》《好嘴杨巴》等多篇作品被选入多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受到亿万青少年学子的喜爱。另外,孙方友《雅盗》《丁家斋》,聂鑫森的《逍遥游》《时间存折》,杨小凡《曹操》《李一刀》,张晓林《诗棺》《莲荷图》,相裕亭的《威风》《无言的骡子》等数十篇作品也曾入选列年中招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与会专家建议,中学生应该适量阅读一些优秀的小小说。《小小说精品系列》选文优质,格调健康,以“讲故事、看故事、写故事”的方式,满足了新时期大中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的需要,不仅让阅读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悟真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快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新闻资料 /

 

《小小说精品系列》作者谈“新笔记体小小说”

 

这套书出版社已经寄给我,我翻了翻,看了看,觉得你们策划这套书很好,这个想法把我们的文学史连起来了,当代的创作跟我们自己过去的文学史连起来了。因为唐宋以来的很多笔记,里面有很多段落,实际上也是挺好的小小说,只不过我没有从小说角度去看它们,因为它们收入了笔记体文字里,变成散文随笔的题材了,没有进入小说系列,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其实,在古代笔记体文学里也有一些写人物,写故事非常精彩的作品。你们策划的这一套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小小说文体是一种推动。把一部分同一类型的作家,同一类型的创作成果整理出来,集束式地推出来,对整个小小说的创作会起一个很好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冯骥才(《俗世奇人》作者)

 

这套新笔记体小小说系列丛书,承袭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余风流韵,又在强调地域特色、凸显时代精神、借鉴现代小说潜能上透现新意,可谓赏心悦目。             这套新笔记体小小说系列丛书,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说明小小说作品走向了真正的成熟并得到权威话语的肯定,同时也体现郑州小小说传媒的阔大胸襟和眼光,力图让这种文体得到更大范畴的文化确认!

——聂鑫森(《湘潭故事》作者)

 

孙方友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他的“新笔记体”小说。评论界普遍认为,“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墨  白(《老店铺传奇》作者孙方友胞弟,兄弟作家)

笔记体小说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事精到、写人传神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记体小说也许应该是最早的小说形态。毫不隐瞒地说,我对笔记小说情有独钟、永远至爱。怎么说呢,笔记小说的玄远、智慧、伦理、冷隽、精致、多义、高简、瑰奇、生动、传情、驳杂、夸张、变形等等,可以说是魅力无穷。有时一篇好的笔记小说,绝不亚于一部长篇巨制。

自《世说新语》以后收入典籍的笔记小说我基本都读过。我之所以深爱笔记小说,是因为我越来越越被其魅力所折服。于是,我在三十岁左右时下过几年苦功夫学习写笔记小说。我的百篇“药都人物”系列就是这几年的结果。虽然,现在我写了不少所谓的小说,也得到一些所谓的肯定,但我心里最清楚:这部笔记小说将是我文学创作的重要标志。

——杨小凡(《药都人物》作者)

 

笔记小说篇幅短小,表达灵活,又具有小小说的一切特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归入小小说的大家族,更重要的是笔记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边。笔记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

新时期以来,从新文体的角度,小小说领域重新竖起了笔记小说的大旗,重续了延续了几千年的笔记小说文脉,这一文体将会越来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张晓林(《夷门书家》作者)

 

“旧事”,之所以流传,是以“传奇”当头的缘故。《旧事》中每个短章篇幅虽小,却都令人回味无穷。故事的讲法,因为“旧”,因为“传奇”,引人入胜。背景都是那过去的年代,手法上则都是极尽渲染,把力道积攒到最后,文末一抖包袱,让人恍然大悟,忙不迭地点头赞叹。

其中的《忙年》《偷盐》《拥有》《看座》等,分别获国内外各种奖项,部分作品,如《偷盐》《入匪》等,被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翻译到国外,约六十几篇被选入初中、高中、大学的课外阅读和试卷。《威风》等经典名篇,被中国计量大学等列为传统教学课目。

——相裕亭(《盐河旧事》作者)

新闻资料 /

 

冯骥才先生和他的小小说

任晓燕

 

小小说之所以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是因为它本身展示出了很宝贵的文学艺术价值,故此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探讨。

西方国家有人说小小说起源于英国,日本人说起源于日本。其实论起来,中国小小说的历史才是最早的,在中国古代寓言和诸子著述中都不乏微型珍品。尤其《聊斋志异》更可称为辉煌之作。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堪称经典。小小说的生命力和社会效应,被人民群众所公认。所以,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篇幅长短而论,最终还是看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以千字左右独立成篇的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为例,有许多中外专家学者评论,根据它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广泛影响,并不比《三国演义》、《水浒传》及《西游记》等作品逊色。

冯骥才先生是当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与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文学、艺术、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有目共睹。从“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到“反思文学”的先锋主将,从小说创作的理想王国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脚踏实地,冯骥才先生以深邃雄浑的目光透视历史与文化,以博大悲悯的情怀弘扬人性人情人道中的真善美,他传承中国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在一个物质的时代把理想照进现实。同时,冯骥才先生也是当代小小说文体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创作的《俗世奇人》是中国当代新笔记体小说的典范之作。

冯骥才先生是中国当代小小说文体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冯骥才先生与小小说文体渊源很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小说选刊》创刊伊始,他就担任刊物的顾问;而且,他曾经创办过小小说杂志《口袋小说》。早期的小小说出版物中,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小说作家丛书》,冯骥才先生曾为之作序,在时人并不看好小小说文体之际,他高瞻远瞩地疾呼:“请点亮这些星星!”1999年,他曾以随笔《小小说不小》来阐释自己对小小说文体的理解,他说小小说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它有“非常个性化的规律与方式”,比起长中短篇,它更需要“小中见大,点石成金,咫尺万里,弦外之音”。

冯骥才先生与郑州小小说事业紧密相连。他曾多次来郑州参加小小说活动,并把郑州定义为“小小说的故乡”。他说“郑州在小小说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做出了大贡献的”,郑州将小小说“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种类和特殊的事业,把它经营起来造成一种规模、一种气候,而且还培育着一支庞大的写作队伍,引起整个文坛的注目,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新品种”,而且“ 形成了全国性的小小说创作气候”。在他眼里,“郑州小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事情,全国的很多作家都是从写小小说起步的”。可以说,30多年来,小小说文体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民间写作进入鲁迅文学奖评奖序列,中原郑州由小小说的“专卖店”进化为“中国小小说创作中心”与“中国小小说事业大本营”,“郑州小小说”由一个文化符号成长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都与冯骥才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与几代小小说人的共同奋斗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冯骥才先生对小小说有诸多论述。他强调小小说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中国的小说大厦,是靠四个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是长篇的柱子,一个是中篇的柱子,一个是短篇的柱子,一个是小小说的柱子”。他提出“小小说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系统工程”,他盛赞小小说“已经创造出一种文化奇迹”,“是一个国家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值得大书特书”。这些都将载入中国小小说的史册,也是所有小小说人最美好的记忆。

《俗世奇人》是中国当代新笔记体小说的典范之作

中国笔记体小说源远流长,《世说新语》、《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而冯骥才先生创作的《俗世奇人》被誉为中国当代新笔记体小说的典范之作。其版本众多,几乎版版畅销,累计总销售量超过百万册,《苏七块》、《好嘴杨巴》、《刷子李》、《泥人张》等多篇作品,还入选了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流传很广。

《俗世奇人》全书共收录36篇作品,大多首发于《收获》杂志,《小小说选刊》几乎悉数转载,并多次获得《小小说选刊》双年度的优秀作品奖,后多次结集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足本)共36篇,每篇塑造一个人物,故事互不相关,能独立成篇,但整体上又形散神不散,以传奇笔法书写天津人的“集体性格”。这其中,有行医“怪癖”的苏七块,有神乎其技的刷子李,有落魄公子蔡二少爷,有专业辨识假画的蓝眼,也有靠力气扬名的张大力……上至大小官吏,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且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儿,个个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其命运也各不相同。可以说,《俗世奇人》以天津方言与古典小说的白描技法为基础,以智慧幽默与生动传神的文笔,呈现出了36个鲜活有趣,活灵活现、匪夷所思的传奇人物,复活了一段段旧天津卫水陆码头市井人物的酸甜苦辣,就像是一副清末民初的《清明上河图》。

在艺术风格上,《俗世奇人》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神韵精髓,也融进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与创作技法,创造性地将故事性、传奇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市井百姓立传,拓展了中国当代笔记体小说的新境界。冯骥才先生曾说:“小小说是以故事见长的,但小小说不是故事。要想区别于故事,一半还要靠文本与文字上的审美。”《俗世奇人》以人物为经,以故事为纬,构架了一个旧天津卫的市井缩影,而在人物与故事之外的,是作家对于语言与细节的一种极致追求,也是对于小小说之美的一种极致探索。

小小说之美,在形象,在意境,在语言

阅读《俗世奇人》,能充分体验到小小说文体之美。除人物形象塑造之外,小小说之美,还在于意境与语言。然而要把小小说写出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也非易事,起码要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需要练就文学形象思维和运用文学语言的功底。

冯骥才对于小小说的选材立意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它不是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生活的核心与深层。它的产生是纷纭的生活在一个点上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对于意境美的一种追求。如他写《死鸟》一篇,从贺道台伺候上司说到伺候鸟,娓娓道来,伺候上司是一把好手,伺候八哥也是一把好手,这也算是小官吏得以生存的“绝活儿”。紧接着故事一转,贺道台邀请直隶总督裕禄到家做客,本是想炫耀炫耀鸟儿,顺带以鸟儿学语来巴结巴结上司,前几出戏这鸟儿配合还不错,招来了一片笑声。结果,鸟儿听到“裕禄”两字,发出了“裕禄那王八蛋”的怒叫——原来是贺道台在上司那受了气,回家后曾这么背地里骂过,却给鸟儿偷学了去。看这故事讲的,全文不露一个脏字,也不见作者的主观批判,却让人在捧腹之余,对官场生态若有所悟。这种创作手法,有点类乎于中国古典文学“留白”的意境塑造。阅读《俗世奇人》,我们不难发现,冯骥才的小小说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恰如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谈到小小说的语言,冯骥才也有很多自己的说法。他说,小小说是一种“多一个字也不行”的小说,“它的特征是灵巧和精练,它忌讳的是轻巧和浅显”。首要的是精练,删一字则嫌简,增一字又嫌繁,对于小小说创作来说,囿于篇幅限制,本来就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写作,不能有多余的文字。其次要灵巧,要生动,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的张力与密度,是考验一名小小说创作者表达能力的最高要求。在精练与灵巧的结合上,冯骥才体现了自己的天分与追求,而且因其画家身份,他的小说语言还有一种独到的“画意”。《苏七块》中,有一段关于苏七块接骨的精彩描写:“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只“一触”与“翻飞”两个动作,却配合了比喻与夸张,将苏氏医术之“绝”写到了化境。

此外,冯骥才小小说语言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意识地将津门语言运用进来,将口语、地方话与文学语言完善地融合在一起,既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也彰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与风俗,对于塑造地方性格、体现语言魅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TOP
上一篇: 合肥市九家文化场馆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下一篇: 古井贡酒隆重举行2018秋季开酿大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