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绿色发展引领 守护“鱼米之乡”——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日期:2019-2-14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309]

新华社南京2月13日电 题: 绿色发展引领 守护“鱼米之乡”——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新华社记者刘亢、张展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引用诗句赞江苏美景,嘱托江苏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2018年4月2日拍摄的无锡宜兴白塔村茶园(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始终是特殊省情,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江苏近年来持续发力,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如刺绣般细致、扎实、用心,一针一线绣出更美丽的图景。

 

  近6万“河长”护卫一池清水

 

  走在位于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湿地公园内,湖水清澈、水草丰茂、果木葱茏、群鸟栖息。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凉的采煤塌陷地。

  

这是2018年3月13日拍摄的位于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湿地公园一角(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贾汪”得名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泉水汇集成汪,临汪而居的人大多姓贾。但130余年的煤炭开采,让“泉城”变成了“煤城”,留下13万亩塌陷地。

 

  为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资源”,贾汪先后实施潘安湖等82个塌陷地治理工程,通过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组合拳”,重现“碧波荡漾、湖阔景美”之貌。

 

  毕于瑞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徐州铜山区委书记,该区201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坚持“因村施策”,侧重旅游经济的乡镇不考核工业指标,以免盲目引入项目污染环境。

 

  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时,毕于瑞格外激动,坚定了信心、明晰了方向。2017年当选徐州市副市长后,毕于瑞分管水利水务,全面推行“河长制”,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贾汪乃至整个徐州之变是“水韵江苏”的缩影。

 

  江苏六分之一的面积为水域,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却在2007年遭遇了空前的水危机——太湖蓝藻堆积、湖水恶臭、水厂关停。

 

  水危机看似“突如其来”,实为长期环境污染恶果的集中爆发。之后十年,江苏各级财政投入太湖治理的专项资金,以及带动投入的社会资金,累计超过一千亿元。

 

  当下风行全国的“河长制”,即发源于太湖治理。目前江苏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实现了水体“全覆盖”。

 


这是2018年10月27日拍摄的太湖风光(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月23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检查考核组对太湖治理工作展开“全面体检”。2007年至今,太湖流域人口增加了2000万、GDP是原来的3倍,太湖水质却实现了“一年比一年好”的目标。

 

  而曾是全太湖水质最差的太湖无锡水域,2018年主要水质指标好于全太湖,尤其是一直抑制水质转好的总氮指标,11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

 

  铁腕治污“还旧账”“换新颜”

 

  刘玲当选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十年是她最珍视的时光。

 

  作为江苏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人大代表的经历让她关注更多社会热点,包括环境问题。“不仅是水,还有空气、土壤,治污的力度逐年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刘玲(左)在江苏盐城调研耕作情况(2016年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刘玲家在盐城,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江苏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在盐城境内;连续多年空气质量名列全省第一。

 

  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政治站位。要以“回头看”力促“向前走”,下大力气消化过去粗放发展留下的污染“存量”。

 

  对环境问题“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是江苏全省上下的共同选择。

 

  江苏2018年GDP增长6.7%、突破9万亿元大关,折算后赶超了澳大利亚。江苏人更在意的是经济结构优化——

 

  全年分别压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80万吨、210万吨、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

 

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2017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落后化工产能,是江苏2016年起启动“263”(“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重要内容,其他还包括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环境经济政策调控及环境执法水平。

 

  “263”专项行动,被看作主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整改要求的“江苏作为”。

 

  刘玲告诉记者,她注意到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多项目标与2018年达成的数据相比有所下调,如经济增速降至6.5%,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逆势”增长。

 

  “导向鲜明,继续为呵护碧水蓝天留出空间。”刘玲说,以前与外地人说起家乡,大家更看重经济水平,现在人们会说“盐城空气好”,听到后特别自豪。

 

  “减法即加法”让转型者受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态文明“风一直吹”,从各级政府负责人到不同类型企业再到普通民众,理念都在改变。

 

  无锡宜兴白塔村山清水秀,空气怡人。自2001年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欧阳华坚持“生态立村”,要把青山绿水打造成“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高能量产业”。

 

工人在无锡宜兴白塔村茶园采茶(2018年4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薄弱是白塔村的“标签”。有人议论说,“生态立村”是招引不到大项目的“无奈之举”。

 

  生态文明春风浩荡,白塔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老百姓收入逐年增长,拿下“全国文明村镇”等多个荣誉。欧阳华也于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是2017年11月14日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麋鹿(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我们要守护好祖宗留下来的好山好水,打造秀美村庄和魅力田园,让人每天都能在小鸟的叫声中醒来。”欧阳华说,白塔人最大的共识就是“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环境”。

 

  白塔村所在的宜兴,古称阳羡,以风景优美闻名,苏东坡曾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宜兴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化工是支柱产业。为了改善环境,宜兴“壮士断腕”,坚决关停有污染隐患的化工企业,压减落后产能。

 

工作人员在无锡宜兴白塔村内的一间茶室招待游客(2018年4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加快成为生动现实。”宜兴市委书记沈建说,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宜兴正探索“环境优化增长、生态促进转型”的新路径。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也率先遇到各种挑战与问题,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嘱托和指示,为江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新的一年,江苏列出了生态建设的“新路线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0%,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68.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往今来,描写江苏美景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8000万江苏人正共同努力,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



↑TOP
上一篇: 从这九个字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
下一篇: 习近平这样勉励所有追梦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