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人间烟火 最是“燎”人——2019年非遗影像展侧记
日期:2019-6-17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628]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以下简称2019年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从260部作品中选出的30部(套)影片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非遗类别,集中展示了非遗千姿百态的风采,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2019年非遗影像展开幕式后,3D大型人文纪录片《璀璨薪火》作为开幕影片亮相象山。从生活中最平凡的柴米油盐到厅堂上的佳肴菜系,从日常的笔墨纸砚到整个文化的书香园林,从民间的捏面剪纸到大雅之堂的琴棋书画,背后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传统文化践行者与守护者。他们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针一线地编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在《璀璨薪火》影片中,哔啵燃烧的柴火是多次出现的意象。《庄子·养生主》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木薪燃烧有穷尽,火种延续则无尽时,而这也正如非遗传播,艺人会老去,而技艺则会代代相传。

 

图为2019年非遗影像展宣传片画面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为历代文人所喜爱。1919年,来自全国的几十位琴家齐聚苏州,希望振雅乐于危亡。百年之后,怡园琴会100周年之际,经由纪录片《吴门琴话》,观众可以看到,古琴魅力依旧不减。个人的记忆,历史的叙述,无一不映衬在古琴之上。

  《吴门琴话》导演张阳用“一个很有趣的误会”来描述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缘起。发现听众在欣赏古琴音乐后赞叹“古筝弹得不错”时,张阳希望能从这个误会出发,用镜头表达古琴是什么,琴人这个“幽人独往来”的群体又有着怎么样的生活。

  影片中,年过九旬的黄耀良老先生蜗居在30平米的老房子里,却将价值百万的名琴赠予弟子;吴门琴人杨晴守着一座老宅低吟浅唱,活得像古琴一般清雅平和;台湾红极一时的校园歌手袁中平而立之年从纽约出发,拜吴兆基先生为师,寻觅自己的文化源头。当一个个优雅真实的群体在影像中逐渐面目清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自然而然地传达至每位观众的心中,古琴文化的“清微淡远”也被更多人所接受。

  人间烟火 浸润心灵

  非遗从来不是僵固的历史,不是冷漠的记忆。历经千年的发展,久经时间磨炼的非遗是昨天的回声,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是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基因,在培育民族感情、增强群体认同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聚焦彝族阿细人祭火仪式的影片《火的祭礼》中,寇医强为祭火从北京归来、郭天堂辞职从深圳回村帮助师父筹备祭火;《克智少年——吉则尔曲》中,天才少年尔曲过着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在家乡展现着自己在彝族克智方面的天赋。不论物质文明如何发展,只要有这些非遗技艺及民俗存在,家乡就是最独特又舒适的地方,让身居其中的每个人无论贫穷与否都能找到最深的归属感。而正是展示了“热气腾腾”的生活,这些影片才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为2019年非遗影像展宣传片画面

  非遗也从来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作为化石被人束之高阁。只有与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才能够更加良性有序地发展下去。

  在《火的祭礼》导演高龙江看来,一个非遗影像作品想要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首先要“好看”,要能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呈现出完整又吸引人的故事。而这其中,通过讲好“人”的故事关注情感表达是关键。

  非遗是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源于民间,也应该回归民间。“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无论是通过拍摄各类影像作品,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传播非遗,还是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助力传承,非遗都走在一条活态传承的路上。只有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接触、体验和了解非遗,才能真正地将这些“历史文化基因”保留并长久发展下去。

  “一些优秀的非遗技艺想要传承下去,不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和学习一点非遗的手艺或知识,从而在更宏观的视野下,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朱靖江建议。(记者王子衿) 


↑TOP
上一篇: 新华社评论员:静心凝神学原著
下一篇: 首届徽学学术大会6月18日在合肥举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