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大运河申遗后能否更有尊严地活下去?看看这五年…
日期:2019-6-24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1016]

  新华社南京6月23日电 题:倾听大河新生的“脉动”——写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刘亢、蒋芳、邱冰清

  6月1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年来,沿线城市再出发,开新局,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壮美、辉煌的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魅力。

  无人机拍摄的扬州三湾运河公园周边的古运河景色(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大河新生,重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初夏,古运河畔的三湾运河公园内满目苍翠,鸟语花香。刚结束中考的段燃前往扬州旅游,听说此处有个明代水利工程,不造坝不筑堤就解决了运河“水势直泻难蓄”问题,一路寻访而来。
  “舍直改弯,把100多米长的河道变成1700米,就达到了抬高水位、减缓水流的作用,放在今天也是个超级工程!”古人的智慧让他惊叹不已。
  不远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奠基已有月余。未来,博物馆的大运塔,将与文峰寺文峰塔、高旻寺天中塔连成一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文化景观。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脏乱差的“城中村”。
  申遗成功以来,运河畔的人们在寻找乡愁中,找回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

  这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6月18日摄)。 新华社发(任超摄)

  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在京杭大运河两端的北京和杭州,各有一处清代的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当发动机的轰鸣声代替了船工的哨子,富义仓无奈退出历史舞台,沉寂多时。列入世界遗产点后,经过修缮和复原,越剧演员赵志刚个人工作室等20多家文创机构入驻这里。
  “大运河是活的,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杭州人的生活。”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新华说。从古人的物质粮仓,到今人的精神粮仓,从南粮北输的漕运通道,到涵养人文精神的世界遗产,富义仓已和大运河一道华丽转身。
  翻开中国地图,在众多东西走向的自然河流中,南北向的大运河独树一帜。公元前486年,邗沟开凿,连通江淮,改变的不仅是河流的走向。
  “大运河的贯通,打破了南北分离,深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交融发展。”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樊和平认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从中央到地方,法规、条例陆续颁布,构筑了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屏障。

 这是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三维测绘、遥感影像、监测预警……在遗产段最长、遗产点最为密集的江苏省,沿线城市因地制宜,构建起水、陆、空一体化监测和预警体系。
  文化寻根、建章立制、科技护航。五年来,从南到北,水清、岸明、景美;由点及面,一座座城市重拾运河记忆,重现运河风光。
  时钟回拨到五年前。时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的顾风身在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他在激动之余也有担忧:申遗成功的大运河能否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筹备申遗8年,跻身世遗5年,回头看这其实是当代人对运河文化再研究、价值再发现、内涵再提升的过程。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读懂并珍视它。”顾风说。

右图:在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通草花制作技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戴春富(左)在指导徒弟们制作通草花;左图:戴春富制作的通草花作品(拼版照片,6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文化引领,打造绿色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月初,江苏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集合了运河沿线6省19市23家文保单位的300余件(套)文物精品,吸引了7万多名观众。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大运河之所以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在于借助水的力量,对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和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了社会变革动力和国家发展引擎的作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2014年6月,申遗成功;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
  千年辉煌,化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曾经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座城镇,重新寻找与运河的切入点,再出发。
  历史上,营造北京城的木材先是通过大运河抵达通州张家湾码头,再由陆路进京。今年开春,张家湾镇的300多个村庄陆续拆除私搭乱建,留白增绿、大尺度造林。未来,这里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森林湿地、景观生态林等连通,共现壮阔的林海水韵。

  这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6月18日摄)。 新华社发(任超摄)

  “大运河文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魂。”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孙杰认为,要以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坚决淘汰不符合定位的产业,构筑生态环境与城乡发展平衡的新格局。
  去年底,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场“运河文化”论坛引人瞩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记者,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等地域文化。
  “当下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为沿岸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样板。”刘士林说。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经济、生态、文化发展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要努力开创共赢局面,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满信心。
  从城市到乡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激荡起阵阵“涟漪”。
  山东台儿庄曾因大运河流经而繁华一时,也曾被日军的炮火毁于一旦,如今通过挖掘丰富的运河资源,再次“因河而兴”,以特有的色彩和魅力,重现于世人面前。

  6月1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江苏淮安从运河中汲取发展精神动力,大力推动退圩还湖的生态工程,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时代精神,带来了可见的生态效应与旅游效益,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启示。
  北京擦亮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吸引各类文创产业入驻,力求展现一幅白天繁荣、夜晚繁华的运河新景。
  “古为今用,传承利用。”周新华认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薪火相传活化了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这是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脉动”强劲,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回到威尼斯后,分享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同一个世纪,另一位阿拉伯贤者则终老于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普哈丁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很多像普哈丁一样的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世代居住在扬州。”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尝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类型外国人的著作连缀起来,并按照时序排列,梳理出一部世界发现运河的历史。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是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拼接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在当代,大运河再次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此前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赞赏。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这非常引人瞩目且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世界遗产,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社会、民生、环境、水利等各领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大会报告表明,我国对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在运河治理上我们既要汲取世界智慧,也应当有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江苏省政协委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说。

  这是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上拍摄的大运河两岸的夜景(6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从杭州拱宸桥头,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再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4年5月首演以来,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舞剧《遇见大运河》踏遍沿线,走出国门。
  武术是河北沧州特有的运河文化,除了经常走出国门与高手切磋交流,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先结“武术缘”,再续“运河缘”。
  “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交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常务副院长李广春说。
  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运河产业。
  在中国,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为了让它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沿线的城市与人们正携手共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
  “申遗成功只是开始,我们对申遗成果的保护、巩固永远在路上。”顾风说。(参与记者:李坤晟、张漫子、冯源) 


↑TOP
上一篇: 首届徽学学术大会在合肥开幕 虞爱华致辞
下一篇: 自觉强化担当压实责任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