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共和国民生发展成就巡礼
日期:2019-9-2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168]

 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章台镇一家养老院,院长杨瑞美和老人一起剪窗花(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题: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共和国民生发展成就巡礼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魏玉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7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着从穿得暖和到穿出品位,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瓦片遮头到住得安心,出行从徒步跋涉到日行千里……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得见——获得感持续提升

  “边踩踏板,边移动针头下面的布料,很快就能做出一件衣服。以前的衣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百年老物件展厅里,年逾60的李秀梅指着缝纫机等展品,给小外孙讲起过去的故事。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布匹、肉类等都是凭票供应。老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加上收音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拥有这些物品曾是人们的梦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

  顾客在河北省肃宁县一家裘皮商城选购服装(2017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食品消费从匮乏到富足——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比1956年增长2.9倍、2.2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5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4年增长5.2倍、9.5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3年增长8.9倍。

  衣着从穿暖到穿美——

  服装的品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6年增长53.6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4年增长82倍。

  消费者在吉林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17长春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参观选购新能源汽车(2017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非常有限。如今,不仅彩色电视机、冰箱在城乡居民家庭普及,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也走向寻常百姓家。201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3.1部、计算机73.1台、汽车41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7部、计算机26.9台、汽车22.3辆。

  江西省德安县宝塔乡八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明江在晾晒板鸭(2019年1月17日摄)。截至2018年底,德安县共有2907户、8410人实现稳定脱贫,4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上世纪50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人们在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内的露天电影院里看电影(2019年7月7日摄)。7月到9月期间,上海全市16个区将累计放映200余场次露天电影,为市民游客提供别样的消暑纳凉好去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摸得着——幸福感不断增强

  对于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看场露天电影都算奢侈。

  “晒谷场高处的两棵树,挂起白底黑边的幕布,音乐响起,场上的孩子们抱着板凳围在放映机周围,等待那一束光从放映机里射出。”回忆起50多年前看露天电影时的场景,家住合肥市的张林老人至今难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影院等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全年电影总票房超600亿元,比1991年增长超25倍。

  游客在青海茶卡盐湖游览(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看场电影之外,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成了现代人的生活“标配”。

  “这里很美,有雪山草地,悠悠白云,感觉自己融入大自然中了。”今年暑期,来自福建的蔡洪霞一家到青海旅游,把茶卡盐湖作为此行第一站。

  入夏以来,茶卡盐湖进入旅游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超4万人次。

  旅游业又被称为“幸福产业”,是生活从温饱到日渐富足,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如今,生态游、红色游、亲子游等日趋火爆,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4次,国内旅游人数超55亿人次,是1994年的11倍;国内旅游收入超5万亿元,是1994年的50倍。

  这是四川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2018年12月30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运营,结束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幸福必需品”。今天,出行更加便利,让“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遥远;环境更加优美,让“处处是风景”成为现实。

  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铁路路网纵横延伸,“八纵八横”高铁网建成运营。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幅提高,航空运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2017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空气质量逐年提高。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重污染及以上天数比例比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占比较2015年提高14.2个百分点。

  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基诺族乡民族小学学生在跑步(2019年6月11日摄)。基诺族现有两万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当地的民族教育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靠得住——安全感逐步筑牢

  在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加荣社区加央旺久家,小院里一片欢声笑语。旦增曲珍和她的两个姐姐正围坐在一起,一边择菜,一边说笑。已是八旬老人的加央旺久和老伴儿坐在一旁微笑地看着女儿们。

  “旧社会,有钱人的孩子才能上学。现在,我们家有好几个大学生了!”加央旺久自豪地说,他的5个孩子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在孙子辈中,已经有4个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经过70年不懈奋斗,到了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患者抽血检查(2019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2018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医疗卫生服务长足进步。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取得长足进展。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等人群的关爱服务;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推出了28条具体政策举措,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健全;《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政策接地气、顺民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坐标中,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延展的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足迹。

 


↑TOP
上一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首都北京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下一篇: 开学啦!听总书记这样“劝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