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战“疫”战“贫”都要赢——脱贫攻坚一线打响两场硬仗
日期:2020-3-5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248]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战“疫”战“贫”都要赢——脱贫攻坚一线打响两场硬仗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战“疫”战“贫”都要赢——脱贫攻坚一线打响两场硬仗

  新华社记者王磊、何晨阳、侯雪静

 

  抗疫不松劲,战贫不停步。两个战场,都是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

  从六盘山下到乌蒙山畔,从渤海之滨到湘西武陵山深处,各地干部群众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返岗复工,让打工者出得去;农资保供,让田间地头活起来;产销对接,让咱家的货走起来;拿出实招,让扶贫车间的机器“唱”起来……

  农户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兰丰村村集体育苗温室项目打理秧苗(2月22日摄)。该项目已建成42座蔬菜育苗大棚,并移栽600亩陆地菜苔幼苗。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返岗复工 收入来源不能断

  “早一天干活就多挣一天钱,我天天守着电话等消息,时刻关注疫情进展。”宁夏固原西吉县贫困户张晓原本打算大年初六外出务工,但因疫情企业延迟复工,一直待在家。

  张晓家住吉强镇前咀村,这些天村民和村干部心里都有点着急上火。

  “我们村离县城近,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大,村里就剩2户9人没脱贫了,本来压力不大,但现在不努把力,疫情影响脱贫可就糟了。”这阵子前咀村第一书记张琳嗓子都哑了。

  西吉县是宁夏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也是宁夏最后一个尚未脱贫的县。在西吉县,像张琳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超过100位,最近大家在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防疫高招和脱贫点子。

  从大年初四回到前咀村,村里的疫情防控检查点就成了张琳的家。这些天,他一边忙防疫,一边帮村民对接用工信息。“只有把村民务工安排好,心里才踏实。”

  农户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育苗大棚为黄瓜幼苗浇水(2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就在张琳的手机打得发烫的时候,张晓家的电话终于响了。2月26日,在村干部协调下,张晓终于可以重新回到固原市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了。

  据有关部门统计,劳务收入在不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中占比超三分之一,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加速企业复工复产,是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关键环节。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我们千方百计对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人社部门,帮农民工和企业牵上线,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让大家尽快返岗就业。”桐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斌说,县里用客运大巴免费送大家到打工地点。

  复工群众出去了,守在贫困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也要尽快“转”起来。

  元宵节刚过,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如意社区贫困户韦珍凤就急着打听社区扶贫车间的复工情况。去年,她在扶贫车间上班,收入稳定。疫情下,扶贫车间停工了,韦珍凤家就断了收入来源。

  “特殊时期,更要保证贫困群众有事做,有收入。”得知韦珍凤的难处,驻村干部宁林波马上联系社区扶贫车间负责人,一起商讨复工方案、重新安排工作任务,让贫困群众在家也能有活干、有收入。

  在甘肃,5万个新增的乡村公益性岗位,给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添了“饭碗”;在重庆,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被当地优先安排就近就业;在贵州,分时段、分散灵活的复工复产“战法”有序推进……抗疫情、保就业、稳收入,绝不能让疫情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这是2月22日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育苗大棚里拍摄的芹菜幼苗。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产销对接 农业农时不能误

  春节前后,正是脐橙热销时。今年受疫情影响,湖南新宁县枧杆山村贫困户何英富望着销售无门的“黄金果”,急得上了火。

  “老何,别担心,你的脐橙,我们帮你销。”长沙理工大学驻枧杆山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宋刘斌和队员们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下“以购代捐”方式,为村里贫困户家的脐橙找到了销路。

  疫情发生后,不少帮扶队员化身网上推销员、村干部当上了农资物流配送员。畅通渠道、对接产销、用活电商平台,让疫情防得住、产品出得去、农资进得来。

  销售难题有缓解,农业生产也不敢误。

  当春时节播种忙。受疫情影响,重庆潼南区小渡镇高坝村的脱贫户李晓强没法出村买农资,可他依然在自家蔬菜地里忙得起劲。

  这是2月22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两天,3亩多蔬菜种子就能全部播完,里面有瓢儿白、四季豆、豇豆……”李晓强说,多亏了村干部把种子送上门,否则地里就只能长草了。

  草,却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人王云兰的牧场里当下最急需的。

  “运输公司没有复工,饲草采购基本中断。”王云兰是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大岭前进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她说,牧场有300头牛3月份就要出栏了,急等饲草。

  东乡族自治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王云兰的公司年出栏5000头牛,吸纳周边24个贫困村的合作社入股,带动贫困户2000户。

  “村里有不少贫困户入股,还有不少贫困村民在公司带动下发展养殖业增收。”龙泉镇中岭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华说,再难也绝不能掉链子。村里通过微信群求购,不到两周时间,就筹集了5万斤饲料,给王云兰解了难。

  靠实干解实难,是全国各地在特殊时期战胜疫情影响的关键所在。

  准备搭乘包机前往福建务工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务工人员在出发前测量体温(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精准施策 脱贫增收不能缓

  贵州乌蒙山深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清早,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梨坪社区45岁贫困村民李世忠便来到蔬菜基地,开始播种今年的早熟洋芋。

  和李世忠一起忙碌的有20多个村民,翻犁、播种、施肥、盖膜……大家戴着口罩,保持着适当距离,熟练地在地里劳作。

  准备搭乘包机前往福建务工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务工人员在固原六盘山机场等候出发(2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大家各干各的,不要聚起摆龙门阵。”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章明不时提醒着。他告诉记者,为抢抓农时,保证群众增收,社区早早开始筹划、组织春耕,“现在种下去,亩产在3000斤左右,4月底就能错峰上市,价格是平时的两倍。”梨坪社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328人,其所在的威宁县是深度贫困县,全县目前还剩余3.83万贫困人口。

  “绝不能等到疫情结束了再来抓脱贫。”元宵节刚过,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第一书记邓文涛就忙活起来。

  靠着劳务输出、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牛羊养殖,2019年底拱北湾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刚刚脱贫的群众抵御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生产生活。”邓文涛说,两个“战役”一起打,疫情防控不能停,帮扶生产更不能等。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务工人员乘包机前往福建务工(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重庆,对于患新冠肺炎的贫困群众,区县扶贫部门和结对帮扶干部跟踪了解救治情况,民政部门按低保标准2倍按月发放临时救助金。在甘肃,对一些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扶贫干部搞起了微信视频课,在线进行技术培训和防疫学习,帮大家提升技能积极充电。

  宁夏西海固、甘肃临夏、湖南湘西、贵州威宁……中国地图上这一块块被贴了多年贫困标签的区域,正在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向贫困作别,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阔步迈进。(参与记者:王朋、李松、周楠、孙仁斌、刘智强)


↑TOP
上一篇: 科学战“疫”,习近平这样指导应“战”备“考”
下一篇: 习近平的2020·二月:非常时期的“非常”关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