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写在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
日期:2020-4-14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202]

    新华社西宁4月13日电题: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写在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马千里、顾玲、李琳海

    这里是万山之宗、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远流长;这里是唐蕃古道、康藏通衢,汉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这里是歌舞之乡、灵秀之地,感恩、自强、包容、创新、和美的“新玉树精神”生机勃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


  
  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拍摄的震后重建的闹丛村格桑小镇(3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转瞬10年。玉树凤凰涅槃,迎来发展新时代。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矗立在三江源头,见证着灾后重建的奇迹。

 

“中国速度”创造奇迹玉树


    清晨,海拔3700米的玉树市扎西科赛马场积雪未融。一片静谧中,清脆的铃铛声从远处传来,一匹匹骏马踏着悠闲的步子走向赛马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在扎西科赛马场上观看村民训练马匹(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10年前,这里密密麻麻扎着救灾帐篷,现在我们又可以在这里赛马了。”57岁的玉树市西杭街道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才哇伸手给一匹白马拉拉辔头、理理鬃毛,“这样好看一点。今天这十几匹马都要在这里训练。”

    生活复平静,记忆难忘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才哇正走在去村集体砖厂的路上,地面突然开始剧烈晃动,路边的商铺和居民房屋瞬间倒塌,才哇被强烈的晃动连续摔倒两次后才艰难站起来,此时耳边传来的全是呼救声。他顾不上家人求救的电话,一路挖出10多名被埋群众。地震中,他失去了三位亲人。

    地震突如其来。波及范围3.58万平方公里,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受灾人口24.68万……

    速度就是生命,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迅速展开。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距离省会西宁820公里,救灾面临巨大挑战!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中国速度:

    ——最大程度搜救生命。震后72小时内从废墟下成功抢救出7856人,救活6761人;转移22.5万人,救出埋压群众2008人;

    ——最好效果救治伤员。以飞机运送为主、汽车运送为辅,累计转移到外地的重伤员达3109名,实施的1284例手术中截肢19人;

    ——最优服务安置群众。一周之内,运抵灾区的救灾帐篷超过2.5万顶,各类救灾物资超过千万吨,18.8万群众领取到生活困难补助;

    ——最强措施恢复秩序。地震后5天内,水、电、路等应急措施恢复……

    “不到8小时就有三支救援队赶到玉树!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任玉树州红十字会秘书长的格扎感慨地说。

 

“中国力量”催生崭新玉树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当代山山顶,鸟瞰玉树新城,扎曲河、巴塘河穿城而过,一座座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沿着山势向谷地蔓延开来,四纵十六横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一景(4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共完成投资447.54亿元、1248个重建项目,是玉树1951年至2009年58年投资总和的8倍,灾后重建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71岁的农村低保户尕松加措一家震后第二年就搬入新居。震后三年,玉树州16710户农牧民住房和22439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建成并入住,292个农牧民住房集中建设点的基础设施完成配套,灾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医院医生索南永吉在门诊值班(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10年6月,时任中国中铁二局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的程思军率队抵达玉树对口援建。“很多人高原反应强烈,头痛、胸闷、恶心是常事。”但面对党中央的嘱托和百姓的期待,原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主体结构53天全部封顶,他们创造了“四天一层楼”的奇迹,学校在震后第二年即投入使用。三年内,玉树州94个教育项目、63个医疗卫生项目、65个文化体育项目全部建成,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和孤儿院投入运行。

    玉树地震将原本依靠小水电站发电的电网损毁殆尽。灾后重建以来,国家电网投资50余亿元,相继建成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等工程,使玉树电网从35千伏电力孤网一步跨越到330千伏现代化电网,实现了玉树州4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大电网覆盖。

    共玉高速建成通车,州县二级油路全部覆盖,乡镇和行政村道路畅通率100%,玉树州迎来交通建设史上的黄金时期,建成市政道路235公里、各类管网1482公里,112个水利项目全部完工。45个贫困村、3.8万贫困人口、16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一名僧人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格萨尔广场旁走过地下通道(4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行走在玉树市街头,市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和PM2.5,身着民族服饰的群众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来来往往,快递小哥骑着摩托车从身边疾驰而过……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加吉娘社区民族服饰加工车间,当地牧民索南看卓在缝制布饰(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灾后重建,带动了玉树州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玉树市发展为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和客商前来考察投资,年旅游人数由9.7万人增长到147万人。”玉树州委副书记、玉树市委书记蔡成勇说。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寺全景(4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来自湖北的曾维香在玉树市经营玫瑰西点西餐厅已有5年。生意越做越大,餐厅面积从10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她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玉树灾后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当地干部群众和援建者的辛勤奉献,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说。

 

“民生温度”铸就幸福玉树


    一排排藏式院落依山而建,太阳能路灯照亮傍晚的高原乡村。距离玉树市区约20公里的新寨街道办事处代格村在地震中遭受重创,2012年整村搬迁,成为科技示范村。走进34岁的村民欧珠永藏家,玻璃房内的绣球花一簇簇开得真是红艳。

    屋顶上安装有太阳能集热系统,厨房里配备了生物质节能炉,上下水、淋浴器、坐便器等设施一应俱全。欧珠永藏说,“白天用太阳能烧水,晚上有地暖,生活舒适便捷,和城市没有区别。”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西杭街道扎西大同村(4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灾后10年,玉树州每年统筹75%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有效解决了牧区群众生产、上学、交通、就医、养老等方面的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名环卫工人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西大同村的广场清扫垃圾(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玉树市新寨街道当代社区,记者看到“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干净整洁,居民旦增达哇顺利领到卫生厕所改造的政府补助2000元。他说,现在办低保、户口、医保十分方便。玉树市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市区划分为75个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等纳入网格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第四批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说,为切实解决偏远农牧区群众看病难问题,10年来,玉树州人民医院先后成立感染性疾病科、包虫病诊疗基地、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等14个新学科,引入168项新技术、新业务。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儿学校,学生们在进行课间活动(4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地震后,玉树启动大规模异地办学工程,6247名学生在北京、辽宁、四川、湖北等地就学。15岁的仁青永占被送到山东泰安医学院上学,学费全免,每月还有300元生活补助,如今,仁青永占已是称多县歇武镇卫生院的医生。震后10年,玉树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初升高升学率从32%提高到98%,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


    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求永藏嘎在上课(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玉树市扎西大同村33岁的村民扎西达哇盼望着夏天到来,他可以继续在村办的藏家乐里上班。开着货车将村办牧场的牛奶运送到藏家乐,再和47户村民分成四组轮流管理藏家乐,生活充实而快乐。

    “玉树地广人稀,扶贫成本高,产业选择难。”玉树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晓伟说,立足于生态畜牧业,全州258个行政村目前有畜牧业合作社264个,有效提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去年初玉树遭遇10年未遇的严重雪灾,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和交通、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虽遇大灾,未受大难。目前,玉树州贫困发生率从5年前的34%下降到3%以内,全州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精神高度”打造绿色玉树


    “用生命守护生命”,是可可西里巡山队员龙周才加每天做的事。2017年7月,可可西里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位于玉树州的可可西里是藏羚羊重要的栖息地。过去10多年,龙周才加和队员们在可可西里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顽强守护着这方净土。

    经过不懈努力,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余只,雪豹种群1200多只,三江源成为全球雪豹最密集的分布区域。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

    玉树州涵盖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占园区总面积的85%。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境内的树木(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让三江源牧民从草原使用者变成草原管护者,2015年中央决定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后,玉树已有1.8万人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色感恩,生态报国’是我们的初心,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玉树州州长才让太说。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清理修剪过的树枝(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扦插育苗(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13年后,玉树境内的探矿权全部退出,所有规划内的水电开发项目全面叫停。10年间,玉树累计完成营造林83.81万亩,实施荒漠化和黑土滩治理面积464.73万亩,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区水资源量由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408.9亿立方米。

    2015年6月,玉树市结古排水有限公司正式投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万吨至1.8万吨,处理的污水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纳污浊,吐清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玉树市结古排水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晋美加措说。

    近几年,玉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开放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玉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新玉树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藏区的变化得益于祖国的强大。”玉树州副州长、玉树市市长扎西才让说。

    置身于这座现代化草原新城,久远浓郁的康巴文化,正和时代一起前进。(参与采写记者:陈凯、王大千、白玛央措、李占轶)


↑TOP
上一篇: 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写在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扎紧篱笆打好桩——各地筑牢社区防控安全屏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