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全媒头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日期:2020-4-26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172]

 

    新华社上海4月25日电 题: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屈凌燕、程士华、陈刚

    草长莺飞的季节,长三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


  
  3月24日拍摄的连接上海市金山区与浙江省嘉善县的叶新公路-姚杨公路项目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修城际铁路、建产业集群、补社会短板……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春潮激荡。

    按照中央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抓紧施工,通过更紧密的协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释放一体化红利,努力让经济“引擎”全速运转。


   
停靠在上海火车站的通沪铁路(南通至上海)检测列车准备上线运行(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以增量带存量 长三角“底盘”稳固


    7天连续修订4版应急方案,加强疫情全方位防控……位于江苏苏州的盛虹控股集团,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2月底恢复产能,一季度外贸销量正增长。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海外需求下滑明显。直面挑战,盛虹内外兼修,一边开辟国内市场,一边依托去年获批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对迪卡侬、优衣库等很多大品牌而言,中国仍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们积极发展内销客户,目前整体产销比较平衡。”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铁路江苏徐州货运中心连云货运站作业人员在指挥吊车落货(2月28日摄)。新华社发(范卫平 摄)

    化被动为主动,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占中国经济总量20%左右的区域,长三角“底盘”稳固:

    ——上海新兴产业“韧性”十足。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7%,但一些代表发展新方向的行业复苏较快。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同比增长15.3%,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从供给侧看,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方面拥有较多的项目储备,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上海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江苏放大比较优势,3月份工业增速“翻红”。统计显示,一季度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其中,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1至2月提高22.1个百分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光辉说,江苏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目前江苏正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工厂”2.0版。


    工人在安徽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车间忙碌(2月26日摄)。新华社发(周牧 摄)

    ——浙江顶住压力,外资招引实现正增长。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9家,实际使用外资271亿元,同比增长0.3%。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一季度新增外资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存量外资的追加投资,显示出外资对浙江营商环境的认可。

    ——安徽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统计显示,一季度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5%,但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9%,教育投资增长16%。“3月份以来,安徽的用电量、高速公路车流量明显回升。我们判断,下阶段区域经济会延续回升态势。”安徽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肖志颖说。


   
在位于浙江湖州市织里镇的朗田服饰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直播向客户介绍新款夏季童装(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浙江台州,吉利汽车的发家地。今年3月份,吉利又宣布在台州增加投资。这次投资的方向不是汽车,而是卫星。

    面对外界的众多不解,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娓娓道来:“从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车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市场好转,而要看准发展趋势,主动迎接变革。”


   
工人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浙江盾安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锻压车间内操作(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以台州的卫星试验中心为依托,吉利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推动企业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按照计划,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将有两颗卫星上天。

    吉利只是一个缩影。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新经济的竞相成长,打开了长三角发展的新空间。


   
在江苏无锡市高新区,一家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员工在车间内进行产品检测校正作业(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全面复工。这个中心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机架的装机能力。

    无论“云经济”“宅经济”还是“非接触经济”,你我浏览的每个网页、发送的每个订单,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存储。给海量大数据提供“粮仓”,长三角各地的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阿里宣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千亿级投资计划,江苏计划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程说:“传统基建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新基建则更多依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的投入。”

    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雄厚,好比电脑硬件较强。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软硬件配合,可以驱动经济结构的系统升级。“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居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成为新基建的‘样板间’,为全国输出经验。”


    工人在位于安徽合肥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3月5日摄)。新华社发(周牧 摄)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钛米机器人,疫情暴发后全公司没有休息过。“不夸张地说,我们研制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卖成‘期货’了。”钛米创始人潘晶说。

    身高1米多,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钛米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服役”。潘晶表示,企业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机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术“打底”,才让今日的暖心“大白”走进现实。

    趁热打铁,持续加码芯片、药片等“硬核”产业。今年一季度,张江科学城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税收收入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核心经济指标全部正增长。”上海市科创办专职副主任吴强说。


   
工人在上汽临港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作业(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安徽的新经济同样“飘红”。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产量分别增长1.1倍和44.2%,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分别增长27.9%和24.5%。得益于在线消费的增长,目前安徽日均快递业务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变压力为动力、实现化危为机,长三角要持续聚焦“五个新”:抓好新基建、培育新经济、扩大新消费、推广新服务、探索新机制。

 

一体化快马加鞭 发展成色愈足


    今年以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几乎每周都要在上海市中心和执委会驻地来回跑。抓复工、编规划、定项目,在执委会的协调下,示范区年度42项重点工作目前全部敲定。

    “示范区横跨两省一市,一方面我们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办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张忠伟说。

    华为在示范区投资100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预计6月底前开工1到2个组团;沪苏湖铁路等基建项目,计划年内开工;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站在示范区的规划图前,一个个标志性节点,好比一朵朵跳动的火焰。

    “在今年的防疫复工中,长三角率先形成了区域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协同互助、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提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阮华彪说,以抗疫药物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为突破口,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1+1+1+1>4的效应,本身就是一个释放新动能的过程。“我们调研发现,在疫情中长三角一些企业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受阻,转而在区域内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固链补链扩链行动,长三角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

    一体化,一张图,一盘棋。今日长三角,外部挑战愈大,内部抱团愈紧,发展成色愈足:

    东有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西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一体化示范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江苏推进产业创新、省内全域等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社保、就医、养老等一体化制度创新;

    浙江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重大决策部署融入一体化建设;

    安徽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一体化作出安徽贡献……

    从“蓝图规划”到“施工落实”,长三角“引擎”全速运转,将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拓展新天地。


↑TOP
上一篇: 上下同心,守望相助——中国抗疫众志成城的生动实践
下一篇: 分秒必争!一切为了治病救人——中国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