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电”亮脱贫致富路——脱贫攻坚战中的电商故事
日期:2020-6-3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19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电”亮脱贫致富路——脱贫攻坚战中的电商故事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电”亮脱贫致富路——脱贫攻坚战中的电商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段续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了电商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如今在中国许许多多地方,在脱贫攻坚的一个个战场,记者发现:一声声卖力吆喝、一次次点击下单、一单单物流速递……电子商务正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巨大活力,让更多群众搭上“数字快车”,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大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高世龙(右二)与吉林省蛟河市青背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丽圆“直播带货”推介农副产品(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带领贫困地区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

  受疫情影响,原本畅销的灵芝销售受阻,一度让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党委书记王琳发愁不已:“灵芝是我们的扶贫龙头产品,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面对疫情,黑河市快速启动“电商助农”模式,邀请乡村“网红”直播销售农产品。“直播的最好成绩,是一个半小时内1500多名网友下单,卖了7万多元。”王琳说。

  在全国许多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使得这些地区战“疫”、扶贫两不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能在关键时刻为农民解忧,电子商务还能帮助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是个大难题。层层转运、层层贩售、层层加价……卖货成本高了,落到贫困群众口袋里的钱就变少了。电子商务让优质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好收成”更容易变成“好收入”。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出产的小米、绿豆等农产品品质好、营养高,可地处偏远,卖不出好价钱。

  电商,为当地脱贫奔小康插上了“翅膀”。通榆县2013年启动电商推广工作,与网络平台合作售卖农产品。在一场“葵花节”网购活动中,个大饱满的葵花盘卖到了40元一个。“以前卖给粮贩,1公斤才给10元。”农民霍亮说。

  电商为农户带来了“真金白银”。通榆县在电商平台上统一地理标识,集中打造杂粮品牌。全县目前有近2000家网店,邮政、淘宝等企业在当地设置物流集散点,把杂粮卖到了全国。数据显示,当地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1.8%下降至0.075%。

  甘肃省陇南市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之一,核桃、油橄榄、花椒等农产品是陇南珍贵的“名片”。当地千方百计发展电商,形成了网店、产业、创业、就业、入股、众筹“六路带动”的扶贫机制。2019年,电商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达840元。

  城里人买不到,山里人卖不出——电子商务帮众多贫困地区打破这一“魔咒”。“电商,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这些年,越来越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从城市走向农村,变身“新农人”。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广阔乡村,一端连接巨大市场,为他们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

  在吉林省舒兰市松凤村的众邦源牧业公司,空气中闻不到异味,养殖区域里绿植遍布,远处的凤凰山上林木茂盛,一派田园风光,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处每年出栏1万头优质生猪的养殖场。

  24岁的朱爱玲是这家企业的“少东家”。大学毕业后,朱爱玲远赴江苏做服装电商,回到家乡后,她把电商模式引入猪肉销售。在她的网店里,有机黑猪肉能卖到每公斤200元。“我养了半辈子猪,这样的价格,想都不敢想。”朱爱玲的父亲朱岩说。

  从销售服装到回乡养猪,巨大的转变背后,是朱爱玲想用电子商务重构村里养殖事业的雄心。“利用网络精准定位客户,把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她说。

  市场信息、客户需求飞速传递,电子商务逐渐拉平了城市和乡村的信息鸿沟。各地“新农人”、乡村群众搭上了“数字快车”,即便身居乡村,也能心系世界。

  1公斤200元——这是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天来村的大樱桃刚上市时的价格。“要是论个卖,能卖到两三元一个。”大棚农业技术管理员庞博说,“我们用农家肥绿色种植,一分钱一分货。”庞博的另一个身份,是网络平台带货主播,已经有5000多名粉丝。

  即便价格高,大樱桃也供不应求。“在电商直播这一‘新农活’助推下,我们拥抱全国市场。”天来村党支部书记付宝库说,“农民收入高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就会更牢固。”

  从“面朝土地背朝天”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广大乡村,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

  为了帮助更多农民掌握直播技能,淘宝拿出专属流量扶持农民主播。截至3月底,全国已有6万多名农民入驻淘宝直播,田间、大棚、渔船变身直播间。疫情发生以来,淘宝已帮助全国各地销售农产品超过25万吨。

  “我们计划今年打造20万名农民主播,进一步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淘宝直播高级内容运营专家淇蓝说。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大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高世龙(右二)与吉林省蛟河市青背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丽圆“直播带货”推介农副产品(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给干部下乡带来更广阔舞台

  电子商务既是脱贫奔小康的机遇,也给那些下乡支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大北山村驻村扶贫4年多,驻村第一书记高世龙和乡亲们在村里建起山野菜加工厂,借力电商平台打造的“老农夫”牌山野菜逐步打开城市销路,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近4000元。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大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高世龙(左)与吉林省蛟河市青背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丽圆“直播带货”推介农副产品(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虽然村子已脱贫,靖宇县也已“摘帽”,但高世龙和同事们的紧迫感仍在。“电商飞速发展,常常感到本领恐慌。”高世龙说,“眼前的任务,就是学会直播带货。”

  如何与“网红”连麦、怎样与网友互动、什么时间段开播……高世龙努力学习。近一个月的直播,他卖出数万件干果、山野菜,还零差评。“很欣慰,但还得加油。”高世龙说。

  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受疫情影响,当地的重要扶贫产品百合销售受阻。直播间里,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俏皮活泼的语言,向“宝宝们”展示百合的食用方式。

  直播当日,120多万名网友进入直播间观看,售出百合3吨,其中七成销往三线以上城市。一场直播,让众多网友知道了临洮县这一百合主产区。“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干部们既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把握趋势,与时俱进。”石琳说。

  创新的还有工作方法。针对下乡支援的扶贫干部群体,吉林省把“第一书记”当成金字招牌来打造,成立“第一书记协会”,组织省内14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抱团”闯市场,统一推介全省贫困村产品。“市场准入要件要全,产品要好,不能砸了牌子。”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大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阚阅说。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基层干部们把打造品牌作为电商带动发展的抓手,当地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品牌已经达到296个。“我们正和网络平台合作,进一步打通销售环节,为农民增收。”莘县副县长魏晨清说。

  在全国各地,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搭上了“数字快车”,也为乡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先进理念,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参与采写:张文静、陈灏、邹明仲、王建、孟含琪、薛钦峰)


↑TOP
上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在灿烂的阳光下——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二三事
下一篇: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