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红旗不倒 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述评
日期:2021-11-04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49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红旗不倒 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述评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题:红旗不倒 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孙楠

  巍巍大别山,绵延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横亘于神州大地腹地。

  英雄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支参加长征的部队源于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于中国,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后来人接续奋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这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附近的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4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只要我不死,就要闹革命!”黄麻起义时担任赤卫队队长的程儒香牺牲前口含鲜血大声疾呼。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

  1928年初,程儒香被捕。在滴水成冰的雪天里,敌人将他裸身露体钉在树上,逼其交出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名单。程儒香非但没有屈服,还厉声痛斥敌人,最终在受尽酷刑后壮烈牺牲。

  在整个大别山革命历史中,像程儒香这样不怕牺牲的英烈并不是个例。在极其艰苦的斗争形势之下,面对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和威逼利诱,是什么令他们如此无畏?

  “砍头只当风吹帽,甘洒热血绘锦绣”“共产党为穷人翻身,是劳苦大众的”“共产党好,为革命流血值得”……先烈们牺牲前写就的壮烈诗文、发出的声声呐喊道破答案,在大别山上空久久回荡。

  坚韧不拔的精神、矢志不渝的信仰,激励着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奋勇向前,成为他们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最强大武器和力量。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永不熄灭。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和22年革命武装斗争不间断的传奇,近百万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自1928年开始长期坚持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曾这样鼓励战友。

 

  勇当先锋,胸怀全局肯担当

  在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有一支虽不是最早出发却最早到达,并实现了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壮举的队伍。这就是重建于大别山地区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

 

  这是吴焕先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共产党员跟我来!”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带领着这支队伍冲锋在前,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战略上牵制敌军力量,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吴焕先这一声呐喊至今听起来仍振聋发聩。红二十五军勇当先锋、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品格,深植于大别山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

  面对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敌军增至约20万人的极端艰苦斗争形势,刘邓大军毫不退缩。

  邓小平这样激励部队: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

  鲜血染红了大别山的沟沟岭岭,染红了中原大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如同一枚钉子楔入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甘于牺牲、顾全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体现。

 

  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有一面青砖墙。墙上誊抄着《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

 

  这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2016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发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法。1932年初,土地法传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地苏维埃主席请秘书将全文誊抄在墙上,进行广泛宣传。

  这面墙,承载着无数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的期盼,见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从红军公田碑到《粮草通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党和军队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结成鱼水一般的情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这首大别山地区曾经传唱的红色歌谣,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一条心的生动写照。

  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这是4月9日在新县郭家河乡拍摄的乡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90多年前,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描绘了乡亲们庆祝苏维埃政权诞生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也昭示了大别山的未来。

 

  这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2019年8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代代大别山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努力。

  2018年8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河南省新县、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湖北省红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4月,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正式甩掉“穷帽”。

 

  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村民在茶产业扶贫基地里采茶(2020年4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大别山精神正迸发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旗不倒,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TOP
上一篇: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共谱现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
下一篇: 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