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内蒙古“双碳”故事
日期:2022-03-10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77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内蒙古“双碳”故事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9日电 题:内蒙古“双碳”故事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张丽娜、安路蒙、王靖

  从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到陕西榆林化工企业,再到山西晋中热电公司,最近几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能源企业,频频谈及“双碳”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承担着绿色转型的重任。围绕“双碳”,这里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型,承受了怎样的阵痛,又将有什么落实举措?

  煤是漆黑的?不,它是五彩的

  李强和父辈一直做煤炭生意,看似身材粗犷的李强心中对煤炭却有着细腻的情感。从靠手挖肩背的小煤窑发展到现代化矿井,一路走来,他见过暴富的疯狂,也尝过深陷低谷的抓狂。他不仅实现了小家的巨变,更见证了煤产业对国家的贡献。运煤专列从他的家乡鄂尔多斯出发,驶向全国各地;高压电网跨山越岭,将煤电资源送往城镇、工厂、千家万户……“乌金”,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2021年12月23日,一列万吨煤炭列车行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新华社发(纪恩泉摄)

  然而,过去几十年对煤炭资源的大开发,虽然对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有一时促进,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内蒙古对煤炭资源的利用,很长时间都只是停留在“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一煤独大”“因煤倒霉”“谈煤色变”……漆黑的煤,让这个兴于煤的能源大省一度出现了困于煤的情况。

  尤其是当“双碳”来了,该怎么办?

  传统能源地区面临的情况大多是一样的:既要保障全国能源供应,又要担起减排降耗的重压,其绿色低碳转型更是遇到挑战。一些地方心里没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能耗“双控”一刀切、拉闸限电、运动式“减碳”等现象。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总书记的话为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敲响了警钟。

  看似漆黑的煤,其实不是只有黑色,在显微镜下,它呈现出耀眼的金色、高冷的蓝色以及低沉的灰色。能源大省内蒙古深刻认识到,推动“双碳”短期内不能放弃传统化石能源,更不能背离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关键是把粗煤做细,让人们重新认识本就五彩斑斓的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从一块黑煤,到一瓶白色聚丙烯颗粒,再到一卷透明保鲜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的一家煤化工公司展台上,直观呈现了煤炭“由黑变白”的华丽转身。

  “鄂尔多斯正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大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局局长付飞雄说。

  近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内蒙古将基本建成绿色、集约、高效、智能、安全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

  沙漠是黄色的?不,它是蓝色的

  春寒料峭,内蒙古五原县联星村村民杨改枝家却暖意融融。她家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暖气,架设在房顶、院中的太阳能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发电供暖。“以前过冬靠烧煤,家里黑烟滚滚呛得很,现在村里给安装了光伏板集中供暖,方便又卫生,一点不比城里差。”杨改枝说。

  联星村是内蒙古第一个光伏村,利用空闲的住宅房顶、院落和养殖圈舍安装光伏发电板,目前年发电量达5400万度,每年每户农民能补贴4050元至8100元。

  联星村村民在自家的光伏庭院里饲养羊群(2018年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个西北小村落的可喜变化,映射了“双碳”背景下的能源之变,新能源正在从生力军转为主力军。重大机遇之下,内蒙古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和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可开发地带,积极承接一大批风光发电项目落地,努力从传统能源大区转向清洁能源大区。

  在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的建设现场,百余名工人干得热火朝天,近百辆推土机正开足马力推沙填坑、平地夯基,等光伏板架设起来,这片漫漫黄沙将变身“蓝色硅谷”。

  项目投建方之一的亿利光伏治沙集团总裁张永春介绍:“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规模10万亩,投产后生产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100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00万吨。”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王金豹表示,目前全区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但发展新能源,不能只看装机规模,弃风弃电问题不容忽视,也不能再走简单的“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老路。

  “发展新能源,必须强化系统观念、链式思维。”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当地不再局限于争抢新能源发电项目,而是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统筹布局调峰电源、电网设施、储能装置、氢能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

  目前,全区有风电整机制造企业11户、产能5500台套,吸引金风、远景、东方电气、明阳智能等主流整机制造商纷纷在此设立制造基地;同时全区新型光伏装备等配套产业走向集群化发展,单晶硅、多晶硅产能均占全国产能的1/3以上。

  这是1月20日拍摄的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的恒润风电场。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看来,传统能源大省要一手做“减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发展;一手做“加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眼前的转型阵痛期后,一些地方会脱胎换骨,长远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慢不得,也急不来

  煤炭实际产能全国第一、电力总装机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外送煤炭量全国第一、外送电量全国第一、外送电能力全国第一。“六个第一”,不仅是内蒙古能源的成绩单,更是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双碳’工作意义的认识,从服务大局出发, 把绿色低碳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稳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内蒙古的“双碳”工作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该减的减,该保留的保留,适当时候还要强化一些举措。

  去年冬季,各地用煤紧张,煤炭价格飞涨。内蒙古想尽办法核增优质产能,全力保障煤炭增产稳价,持续释放煤炭优质产能1.9亿吨,为兄弟省份“雪中送炭”。

  从全国大局出发,从行业长远出发,内蒙古正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双碳”工作,突出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减碳与安全,研究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2021年9月14日,游客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一个采煤沉陷区通过生态修复建成的景区内游玩。新华社发(王正摄)

  推进“双碳”工作,更不能忘记守好生态底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提出严防以保供的名义搞野蛮粗暴式开发,严防安全生产不达标的煤矿“搭便车”。目前,全区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草原森林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上矿业开发和风电、光伏项目,停止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企业开采勘探活动。

  慢不得,也急不来。内蒙古的“双碳”之路,任重道远。

 


↑TOP
上一篇: 第一观察|习近平心目中的“大食物观”
下一篇: (两会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