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文明史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人物春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文明史 - 人物春秋 

张忠贤:辽河口上浪跷人
日期:2013-9-26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2988]

  近日,辽宁沈阳老北市文化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响脆的锣鼓唢呐声,一场热热闹闹的高跷展演拉开帷幕。只见腿上绑着1.2米长高跷的踩跷人身手敏捷,在地上连打几个滚儿,最后一个鲤鱼打挺稳稳地站了起来,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连连称绝。人群中,一个身材微胖、面色黝黑的中年人始终手持DV在拍摄,每有喝彩声响起,他的脸上便会漾起一丝笑意。他叫张忠贤,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口子高跷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责任扛起重担

  上口子高跷素有“辽南一枝花”之称,风格喜庆热烈。据载,清康熙十二年,辽宁省盘锦市上口子村有位名叫兰小二的青年,从关内带来了高跷秧歌。至上世纪初,上口子高跷受辽河文化影响,又融入了耍孩儿、戈戈腔、喇叭戏、二人转等民间艺术,高跷的动作难度也逐渐增大。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在辽河流域享有盛誉。

  张忠贤的爷爷和叔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高跷艺人,不仅扮相喜庆、扭得浪,跷功也甚是高超。因此,当地人也常常把踩高跷称为浪跷。在家人的影响和熏陶下,张忠贤很小便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已能上跷表演了,成为上口子高跷的第六代传人。到了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张忠贤已成长为村里高跷队的主力,不仅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地扭,也帮着高跷队的会首仉振和组织队伍、联系演出。跑腿打杂之余,张忠贤还时常向仉振和请教高跷技巧。

  当时,这支高跷队只在盘锦周边演出,出场费很低,在300元到500元之间,而且常常要请求对方“照顾”演出,有时被人奚落成“要饭的”。“我们那时特穷,因为怕把仅有的乐器打破了,排练的时候,我们会用炉钩子、炉盖子、脸盆代替乐器。”回忆起那段岁月,张忠贤感觉虽然清苦,但那种单纯的快乐让人难忘。

  2005年底,仉振和突发心梗去世,上口子高跷突然失去了主心骨,许多人以为这次高跷队要解散了,关键时刻张忠贤站了出来,承担起传承的重担。

  困顿中的转机

  刚刚接任会首,许多队员对张忠贤能否把这支队伍带好感到怀疑,张忠贤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但面对这门传承了几代的技艺,张忠贤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儿:“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能让高跷队在自己手里解散了。”

  虽然平时的演出大多集中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时段,队友们平时务农,演出时才聚在一起,但愿意跟着张忠贤一起出去演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为了能让大家重新聚到一起,张忠贤常常自己搭钱补贴队员们,甚至为此到亲戚朋友家借钱。儿女对张忠贤的这种热情并不理解,觉得家里承包的100多亩水田都忙不过来,还去贴钱搞高跷队,有些不务正业。这让老张很委屈,好在老伴给了他鼓励和支持:“我是庄稼人,不懂得大道理,但既然把高跷队的担子接下来,就一定要干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上口子高跷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06年,上口子高跷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张忠贤本人也被评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救了上口子高跷。”张忠贤由衷地说。上口子高跷被列入非遗名录后,很快接到了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他们的高跷队参加过十运会的表演,在F1上海分站赛开幕式上也有上佳表现,也曾到山西、广东等地演出。

  建基地上保险

  渐渐地,高跷队小有名气了,但张忠贤没有丝毫懈怠,他常念叨着:“当初答应仉振和把上口子高跷发扬光大的承诺算是兑现了,可还是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为了让上口子高跷队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场所,张忠贤出资将村里一个废旧的加工厂承包下来,并粉饰一新,建成了上口子高跷传承基地。张忠贤说,当初建这个基地投资了近6万元,功能还算比较齐全,有电脑数据资料室、排练厅和服装、器具存放室等。每当闲暇时,张忠贤就会和队员们一起来到这里,排练、培训,研究传统高跷套路的恢复和动作的编排创新。同时,张忠贤利用传承基地的便利条件,积极挖掘好苗子,招揽新队员,不断充实和扩大高跷队。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有10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定期接受训练。张忠贤说:“他们是上口子高跷传下去的希望,所以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一定会全力以赴。”

  新的传人有了,张忠贤又开始考虑老队员的养老问题。2012年,张忠贤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盘锦市上口子忠贤文化艺术团,他说:“注册艺术团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上口子高跷,保证这门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为了能给老高跷艺人交个养老保险,让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后有个保障。”

  随后,张忠贤又把目光投向了山花奖。2012年9月,张忠贤带着他的上口子高跷队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他们表演的《庆丰收》以高难度的绝活和火爆热烈的场面,征服了现场30位评委和5000多名观众,从全国3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金奖。“山花奖对我们这个纯粹由农民组成的高跷队来说意义很大,是一个肯定和鼓舞,让我们有信心把祖辈留下来的绝活更好地传下去。”直到现在,一提到山花奖,张忠贤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名气越来越大的张忠贤和他的上口子高跷队越扭越红火,如今,每年春节前后他们都会应邀前往全国各地参加演出,高跷队员们已经有7年没在家过年了。腊月走,正月十五才能回家。2013年的春节,张忠贤和他的高跷队推掉外地的邀约,把时间留给家乡父老,和大家一起热热闹闹过了个年。从春节到元宵节,他们从盘锦扭到沈阳,把辽河口上浪跷人内心的喜悦和欢乐扭了出来,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扭了出来。(李 阳)
 


↑TOP
上一篇: 新疆尉犁农妇巧手演绎民族传统手工艺
下一篇: 翟喈:紫砂之都的青年才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宰相李绅 悯农诗人 文肃太尉
·仙才曹植 七步成诗 才高八斗
·万里赴戎机 木兰十年归
·曹操记挂的乡月
·神医华佗—苍生大医 泽被千古
·老子: 清静无为 大哲之思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邹满龙:为了梦想好好画画
·营养专家:春食蜂蜜养身可除春燥
·揭开沈绣的神秘面纱
·“三湘葡萄王”的刻瓷之路
·静瑟之美源于大雅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