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中纪委网站刊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图)
日期:2014-11-21  新闻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735]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截图。

 

图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图为“礼让”石碑坊

    治国辅政,清廉为官。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为官者德才兼备。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被世人称誉。作为封建官吏能将权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确实难能可贵。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张英的谦逊宽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礼处世,清廉为官。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图为六尺巷旁张英后人录的张英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方腾)


↑TOP
上一篇: 合肥真有免费的午餐 不管谁来吃都管饱
下一篇: 中纪委网站刊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