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六安下起了淅沥小雨,弯弯曲曲的毛坦厂镇老街口,伫立着古色古香的徐天元伞店。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下,店主徐修生和儿媳正埋头制作大红袍油纸伞。
不大的店面里,悬挂着几十把红彤彤的油纸伞。
“徐天元,这是我的祖宗了。 ”78岁的徐修生已经制作了64年的油纸伞,见证着这门手艺的起起伏伏。
“别看这伞简简单单,光是工序就有100多道啊,全是手工制作的。 ”徐修生面前的长凳上,摆着一排形制各异的刀子、剪子、钻子,唯独没有尺子,对这位70多岁的老手艺人来说,自己的手就是尺子,张开五指,用虎口一量,徐修生一刀下去,便把伞骨切成合适的长度。
如今,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已经是六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油纸伞也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目前只有儿子与儿媳两个传人。
比起传承人,更迫切的问题则是制伞原料的来源,大红袍纸伞所用的颜料是用当地土产的只有指头大的野柿子精制而成的,加工出来的红颜料色泽鲜亮,还能起到胶水的作用,这种野柿子树在当地越来越少。
据了解,当下油纸伞制作工艺只有在四川泸州、江西婺源和毛坦厂可见,四川和江西都引进了机械,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下一步我们也在研究大批量生产纸伞,并逐渐开拓市场,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产量太小造成的。宝贵的技艺不仅不能失传,还要依靠扩大生产来进行传承。 ”六安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主任李书文介绍道。本报见习记者 温沁 摄 本报见习记者 袁野 文湿漉漉的老街口,行人撑伞走过大红袍伞店。木头制作的伞头现已难觅。店门口挂着一排红彤彤的油纸伞。徐修生在店面里制作纸伞。大红袍的红色来自于野生柿汁。徐修生在整理伞骨,使其疏密一致。





